一個懷表金

“逆跳”指針橫掃過一個扇面,再跳回其初始位置再次開始運動。它們無盡的往復運動為各類創新及高度觀賞性表盤帶來了靈感。
在逐漸式微之后,逆跳顯示在20世紀晚期的腕表上再度成為焦點。如今,它們非常流行,且形式各異。從技術角度而言,機芯的整體架構保持未變,因而這一系統并未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只有驅動指針的,按最高精度設計并制造的包含齒條、棘爪和游絲的復雜裝置,才會帶來變化。逆跳指針適合各種指示方式,例如小時、分鐘和日期,這種多功能性已經為“雙逆跳”、“三逆跳”手表的浪潮帶來了靈感。逆跳系統在快速運動的指示方式(例如秒鐘)上令人特別印象深刻。逆跳往往結合跳動指示。
跳時及其他瞬跳指示

緞面處理金質 Tank à guichets 表
與指針不同,“跳動顯示”采用數字形式,透過視窗,數字在每小時(或分鐘)發生瞬間變化。
指針的環形運動已經被我們的社會認為是傳遞時間流逝信息的最“自然”方式,這毫無疑問地是因為它讓人聯想起行星轉動,以及太陽(人類最早的計時器)的表觀運動。但是,顯示時間還有其他的方式,例如“跳動顯示”,一般用來顯示小時。它用銘刻了小時數字的圓盤替換了指針,而這在視覺上類似于日歷視窗。不過與某些日歷不同,每一新的指示均是瞬時顯示的。該裝置在每一個小時,使得圓盤向前跳動一次,并在下一小時到來之前在此位置加以鎖定。某些手表甚至帶有“跳分”功能,不過“跳時”與逆跳分針的搭配更為常見。
“跳時”裝置現在重新受到追捧。它們為設計師開辟了一個通過風格大膽的原創表盤展示其創造力的可能領域。特別是隨著高度精密的三維系統的到來,跳動顯示最近有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陀飛輪

三金橋陀飛輪
陀飛輪是制表師藝術最偉大的體現之一,其發明是為了抵消地心引力對機芯速率的影響。僅有極少數杰出的工匠才具備制造這一內部包含擺輪、游絲以及擒縱機構的微型活動框架的專業技藝。
懷表因其功能,大部分時間處于直立的姿態。其速率受到地心引力的負偏態影響,尤其擺輪的振幅對于機芯的精確性至關重要。為防止出現這種波動,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 受到啟發,將手表的“心臟”(擺輪、擺輪游絲與擒縱機構)封裝入一個微型框架內,而該框架能夠自轉,通常一分鐘轉動一圈。這使得調節機構得以接連采取所有垂直姿態,從而使得速率誤差得以相互抵消。寶璣于1801年獲得這一發明的專利。在整個19世紀,陀飛輪依然是一種稀有的復雜功能,而到了20世紀又出現了新的挑戰:制作一種足夠小的能被腕表表殼所容納的陀飛輪。 陀飛輪 現在已是公認的卓越制表的象征,配備陀飛輪的手表已成為越來越壯大的趨勢。不過,只有少數制造廠與工匠才真正有資格制作這一將60至70多個部件濃縮為不到1克的微型裝置。
制表師始終在完善陀飛輪,特別是其旋轉系統。盡管其增強機芯精度的目的在腕表中并非得以完全體現,陀飛輪依然是代表技術性的出色技藝,也是將繼續散發迷人魅力的“看得見”的復雜功能。這一微型旋轉框架(在18世紀的法國,“陀飛輪(tourbillion)”一詞意指行星運動)為設計師帶來了靈感,使之在表盤上創造出了無限的幾何形狀與透明度的搭配。近年來還出現了圍繞多軸旋轉的新一代陀飛輪。另外還有配備多個陀飛輪的機芯。飛行陀飛輪僅安裝于一側,并沒有支撐夾板。卡羅素(karrusel) 的原理類似于陀飛輪;除了其調速機構:它圍繞一個平臺旋轉,更像游樂場的旋轉木馬。
原文鏈接
http://www.hautehorlogerie.org/zh/encyclopaedia/watches/complication-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