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表的年代戲
16世紀初的德國,一名叫做Peter Henlein的貧困鐘表師傅對當時已經出現的彈簧驅動裝置頗具興趣,他創造性地以豬鬃控制彈簧,令彈簧依據小時進行彈回。所以也就是說,當年被Henlein所創造的這只懷表,是只能以小時為單位整數讀取時間,并不能讀到之后的分鐘和秒鐘。帶有分鐘和秒鐘的懷表則在相當后期才出現。
懷表的出現在最初顯然很好地貫徹了它被創造于世的初衷——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當時使擁有者不再需要依靠教堂的鐘聲或者家里的座鐘來推測時間,更能隨時隨地地讀取時間。而對于人的社會屬性層面而言,懷表更是象征了身份、尊貴,以及它們所代表的自由。如此尤物,想必一定激發了大師們的創作靈感,據說他們紛紛利用當時所有的技術極限去挑戰更小尺寸的、可以放入懷表殼中的機芯。
江詩丹頓PATRIMONY CONTEMPORAINE懷表但也正是因為懷表均以貴金屬制作,且因為尺寸的問題極其容易在制作過程中受到損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展都停滯不前,到了約莫18世紀左右,直至懷表的制作技術出現了飛躍性的突破才大大提升了它的耐用性。也是在那個時候,制表技藝已經基本成熟,包括目前腕表行業中的很多技術和規則都是從那時沿襲過來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傳統和傳承對于手表來說代表著那么多的意義。
當然,這一位德國制表師Henlein不會想到,源于自己奇思妙想的好奇心會讓懷表成為當時鐘表匠們爭相貢獻精妙手藝的目標,從此以后,他們對懷表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大幅改良,為當時和現在的消費者們創造出許多十分驚艷的衍生品。
Arceau Pocket Volutes 時尚懷表既然說懷表來自于“那個年代”,想必在17、18世紀就已經開始造懷表的品牌都可以昂起頭對自家歷史如數家珍,而懷表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誕生于不同時期的懷表則在技術、對腕表的設計和處理、前瞻性上都帶有非常不同的特色,除了表匠們強烈的個人特色之外,大概它們都是時勢造英雄的典范。今日我們回頭去看這些懷表,它們哪怕“來歷不明”,但都極端精致,那個時代講究真真正正的手工,現在對制表有著嚴苛把控的日內瓦印記,在懷表時代幾乎都是很普通的標準。想必那時候的制表匠們,面對雪山綠地這種極端矛盾的自然美景,根本不知名與利為何物,所有的愛都在手中器物之上。這就好比成長,當你能駕馭了人世間的復雜,就不再單純,做出的東西自然難以攪動人心。
沛納海兩地時間陀飛輪陶瓷懷表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期,懷表的風格哪怕在同一時代也呈現出不同韻味。有的簡約低調,有的在細節上下盡工夫,還有以雕刻展現刀工的、用艷麗色彩表達心情的……當那些懷表作品呈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會真的有心動的感覺,會覺得原來像懷表這種機械物件竟也是制表師在制表當下“心情的投射”。不似今日,鐘表好像更多為迎合消費者的心,技巧和工藝也成了炫耀式的裝飾。
通過如下方式獲取觀潮最新信息 | |
![]() |
![]() |
品牌推薦 | 更多> |
LOOKBOOK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