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出最時尚的強音、呈現最新銳的設計———“2011哈爾濱國際時裝周”以前所未有的高端時尚陣容,16日在哈爾濱紅博西城紅場拉開帷幕,世界時尚精英的目光此刻已聚焦冰城。在開幕不過36個小時的時間里,新浪微博上關于它的話題已達3300多條,有來自天南海北的網友對年度時尚盛會的關注,有親臨現場的消費者發布的實況,還有參與盛會的嘉賓、設計師的切身感受。
微博的討論展現著時裝周的影響力,而另一場對話則展現著它的高度。17日上午,作為本屆時裝周的重要環節,“2011哈爾濱國際時裝周新銳時尚高端對話”在哈爾濱國際會議中心精彩呈現。
對話是人類表達、交流思想的古老方式,也是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溝通方式。《論語》塑造了中國人的思想情感方式,柏拉圖對話集則是西方智慧的寶庫。“2011哈爾濱國際時裝周時尚對話”雖然不可能達到如此經典的高度,但是,相信通過業界權威人士、時尚達人、文化大師和創意巨匠一同對中國服裝產業發展最前沿的焦點、熱點和難點問題的探討,必將為中國服裝新銳時尚力量的可持續發展立論助威。
文化+創意+平臺+……
立新銳原創設計年度標桿
時裝,作為這個時代最大眾通俗的創意產業,責無旁貸肩負著融合品牌緯度、時尚新度、生活深度、文化厚度、創意高度與原創寬度的使命。
本屆時裝周的對話主題,其內涵就是站在一條線的終端看品牌、時尚、生活等元素。然而,原創新銳設計師的涌現,借助文化、創意與平臺的力量,則拓展了其原本寬度的范圍。因此,“文化+創意+平臺+……”對于原創新銳的影響力與交融力,則由之前的單向行為,變成了雙向行為。
其實,長久以來中國服裝界一直缺少原創和新銳,正因為紅博人有敢于創新又不乏時尚的精神,中國服裝協會才將打造“中國服裝新銳時尚發布基地”的重任落在了哈爾濱紅博商業的身上。黑龍江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紅博商業總經理王麗梅深知,本屆時裝周將圍繞“新銳”唱大戲,包括“對話”環節,來徹底改變中國服裝設計歷史。所以“對話”就是要透過主題,深度聚焦新銳原創藝術的前沿,藉由這些原創的設計經驗與品牌文化,讓新銳設計師運用自己的創意再創新的經典,以年輕人的新銳視角為中國時尚產業的原創力量打造一個真正屬于原創設計的時尚發布平臺,矢志樹立新銳原創設計的年度標桿。
媒體+業界+導演+……
為服裝產業發展立論助威
17日上午9時30分,哈爾濱國際會議中心412室。高端對話在文化與時尚界的重量級人物之間展開。
“新銳是一種觀念,一種生活方式;不隨波逐流,有超前意識;新銳是思想,不是模仿;新銳有內涵,不是表面文章。新銳是未來時代的主流,需要被發現、被呈現、被展示……”李孟夏在對話中以《新銳是這個時代的助推劑》為主題進行了獨立演講;作為一名“80后”的新銳導演,陳正道以《商業中的新銳》為題,闡述新銳人士需要全新平臺、載體、通路進行呈現的觀點;黃永松以《把民間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形成新銳涌現的文化創意產業》為題,表達新銳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部分,而文化創意產業呈現的平臺,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獨特的人文特質、有全新的思想理念,這些在哈爾濱、在紅博西城紅場都能呈現出來的觀點;作為業內人士,武學偉認為,新銳設計師品牌是在品牌成長和創意實踐中塑造了獨有的先鋒性和實驗性價值,是商業、文化、時尚融合的榜樣力量。對話中,黑龍江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紅博商業總經理王麗梅圍繞地域人文、文化通路、資源整合等問題進行了獨立演講……獨立演講后,各界嘉賓還將圍繞新銳、文化與美學、創意、品牌、平臺等話題展開討論,共同探索中國服裝產業的新發展,為未來把脈。
云計算+新基地+……
鑄哈爾濱時尚文化產業鏈
時裝產業作為一個智慧型產業,是一個承載文化創意屬性的產業,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和支撐,服裝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將成為今后服裝產業發展的方向。
哈爾濱市政府對建設文化名城高度重視,為服裝時尚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氛圍。同時哈爾濱是國內“云計算產業”創新發展試點城市,“中國服裝新銳時尚發布基地”可以充分借助這一高科技平臺,通過“云計算化”,開展“云物流和云服務”,零距離與國際接軌,同時獲取海量的國際前沿資訊,進行“云整合”,為國內相關行業提供信息化支撐。
相信,2011哈爾濱國際時裝周必將會成為業界的標版與風范,成為哈爾濱復興國際浪漫之都的新亮點,相信,這場關于新銳時尚的高端對話,將為中國服裝新銳力量的快速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
西城紅場是重要的文化創造力量
哈爾濱國際時裝周的舉辦,應該說是哈爾濱這個中國著名的時尚城市,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建設現代時尚都市,推動服裝產業、服裝商業的發展,在這些方面我認為都非常具有意義。
中國服裝協會和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把“中國服裝新銳時尚發布基地”的稱號放到了紅博的西城紅場,這也是行業協會和紅博商業在這樣一個文化建設、文化打造,包括哈爾濱現在時尚都市建設,也包括中國下一步時尚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聯手的一個具體行動。一方面,我們希望來助推或者推動中國的新銳設計師的成長,因為他們是中國服裝產業下一步的提升和發展,是我們品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創造力量。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夠借助哈爾濱時裝周,包括西城紅場這個非常好的平臺,要我們的設計師,我們的新銳品牌,能夠在這里和市場形成更多的結合和互動。
今天的時尚對話的主題非常好,叫“文化+創意+平臺+……”,因為整個產業下一步的提升,我們的品牌的建設,我們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文化的創新和文化的創造,這應該也是我們產業下一步發布,我們產業價值實現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所以我想文化的創新和文化的創造,需要我們的產品體現、需要我們有平臺的推動、需要我們的市場實現、也非常需要我們商業模式的創新。
黑龍江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紅博商業總經理王麗梅:
為新銳搭建平臺從西城紅場開始
新銳是時代的助推劑,成長起來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就像一棵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要不斷有人給它澆水,還要不斷滋養,有人呵護,否則狂風大雨就讓它夭折了。
我想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人力資源的問題。文化和創意都是由人來做的,現在很多的服裝院校培養的年輕設計師很有熱情,也創造了很多的新銳作品。但是很多的人光有熱情是不夠的,他們需要有載體,需要有一個環境,需要我們去助推。時裝界新銳需要展示自己的市場,但之前我們缺少這樣的一個載體。反觀娛樂界,各種大賽推出新人后,就有經紀公司去推廣他們,最后使他們成為大牌明星,因為有這樣的載體。
新銳設計師設計出來的東西需要有地方展示。現在很多的商場決定是否讓你的品牌進來,不看產品好壞,有一條標準就是你這個產品是否有十年的商場業績表現———沒有十年你都進不了商場,可十年下來,你還是“新銳”嗎?
所以說,我們要給新銳設計師的作品一個平臺,讓大家來到西城紅場就感到振奮。我們不僅為哈爾濱,為黑龍江,更重要的是我們和中國服裝協會一起,為全世界的年輕人、為新銳力量提供一種展示平臺,多方位、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平臺。
中國設計師協會和中國服裝協會前所未有地把“中國服裝新銳時尚發布基地”放到哈爾濱,放在了紅博,我們感覺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們一直在思考的是怎么把這個責任落實。基地要給新銳力量一個很好的環境,這個環境是什么?第一個是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在這個方面,大家也切身體會到了哈爾濱市政府作為主辦方給新銳力量的強大支持;另外,新銳力量的崛起,還要有資金等等一系列的支持。我們要把新銳的力量整合起來,首先我們要提供給新銳設計師創意工作室,我們還會更多地給設計師在市場上表現的機會,我們可以提供自己的商店、展示間,讓他們直接和顧客零距離接觸。
基地是一個點,我們紅博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做這樣一批新銳力量的推廣公司、推廣團隊,我們將通過這個基地把新銳設計師的產品和形象包裝出來,把他們能力歷練出來。通過基地,把新銳時尚的力量延續下去,發揚光大,最后成為我們主流的力量!
為新銳時尚搭建平臺,從哈爾濱,從紅博西城紅場開始!
意大利時尚協會中國區代表、時裝設計師弗朗西斯科:
期待中國品牌的挑戰
中國作為一支正在飛速發展的經濟力量,我們對于中國的重視是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們希望能夠把意大利更多優秀的企業帶到中國,同時我們也希望把中國的非常優秀的企業帶到意大利。
就目前來說,世界高端時尚格局,還是被意大利和法國的品牌所壟斷著,但是我很高興能夠看到很多的中國設計師和企業正在迎頭趕上。作為我們來說,對中國的品牌這樣一種挑戰,持非常歡迎的態度。所以在此我特別感謝中國所有為新銳設計師和新銳品牌作出貢獻的機構和政府,希望他們能夠和意大利時尚協會開展進一步的合作,有更多的新銳設計師能夠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資深媒體創意人、《周末畫報》城市版總監李孟夏:
新銳是這個時代的助推劑
我們媒體對“新銳”這個詞一直都特別贊美和挖掘,每一年新銳設計師、新銳導演,我們做那么多的東西,為什么那么饑渴?其實回過頭來,我們可能想象,在時尚產業里面,新銳是推動整個產業往前發展的一個力量。
但回頭來看你會發現,我們當時提到的那么多時裝設計師,當時我說他是新銳的、獨立的設計師,但是到今天,我們還是叫新銳的、獨立的設計師。為什么?因為整個時尚產業是一個循環的生物鏈,他們沒有被時尚產業吸納進去,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
每一天我們都在做著“喜新戀舊”的一些事情,在喜新和戀舊里面我們充滿很多的焦慮感。在最開始,可能是某一個品牌的設計師,他開始作為靈感捕捉者的決策,之后他會把這個捕捉的靈感進行產品的制造。現在的階段就是消費時代,廣告與市場推廣其實是一個非常非常強大的一個推動力。產品造出來了,你必須有強大的幕后策劃者和支持者,才能把這個產品推向市場,這個過程,我們需要一個領導者。
臺灣新銳導演、《幸福額度》電影導演陳正道:
新銳需要一個平臺
作為一個新銳,我是一個拍電影說故事的,我只能提出一個自己覺得很多年輕人心中很重要的想法。
我昨天看到的那個地方(紅博•西城紅場),它會是一個新銳的平臺。其實我們任何的年輕創作者都是需要一個平臺,不管是一個網絡上的科技新媒體的展示或者其他的什么,我自己得到的平臺不僅提供給我們年輕創作者展示的機會,還提供給我們學習。我其實沒有學過拍電影,我是從不同的平臺開始慢慢學到的。今天我的演講在各位前輩之中,我是以來上課的心態來學習的。作為一個新銳,我想說的是新銳其實真的需要平臺,這些平臺為我們提供了茁壯成長的機會,我們也會帶給這些平臺新的力量,成為最有力量的推動者。
臺灣著名出版人、中古鄉土文化的積極搶救者黃永松:
文化底蘊是創新的土壤
很高興上得了這個平臺,剛剛李孟夏的話說得很好,喜新要念舊。新是時代的推手,新銳又讓誰去推它呢?就是文化。我前面聽得不清楚,我以為是喜新厭舊,還好不是。文化永遠是正確的,有越深厚的文化,才有越創新的文化。那么我要給我們中國的新銳設計家,從事文化的年輕人講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先其實就像一個巨人,我們新銳的設計家是一個孩子,坐在老祖先肩膀上的孩子,我們要靠著老祖宗。
如果你坐在這里很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我相信明天你定義的時尚自我,也會對中國的時尚自我帶來很大的貢獻和價值,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
著名服裝設計師武學偉:
新銳要創造新的經濟力量
新銳等于新經濟力,這一點非常重要。無論你的銳氣多么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創造新的經濟力量,新的經濟市場,我想新銳才能產生力量。5年前是新銳,10年以后還是新銳,沒有創造新的經濟力,這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日本的設計師和設計群體走向了巴黎,聚焦了全世界的經濟力和鏡頭,帶來了一種改變,帶來了新銳的力量。大家都知道英國有一個很著名的百貨公司,叫做“瑪莎百貨”,它每年都在報刊上推動新銳的設計師,把他們真正發揮新銳力量轉變成經濟。
昨天在西城紅場看到了沙盤,我看到了以后心潮澎湃。聽了工作人員介紹企業的文化、未來的規劃和發展,非常高興和自豪。
為什么?因為中國的房地產界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想法,要做這樣的項目,都沒有成功。很高興看到這樣一個項目即將落成在哈爾濱,我也非常希望未來能參與到這個項目里面去,同時也希望由紅博集團搭建的平臺,帶著我們新銳的力量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韓國建筑設計師張洪鐘:
西城紅場必將為世人矚目
今天我想談的是西城紅場開發的一個主要國際性戰略的前景。現在大家都在說環保,其實從建筑設計上來說,環保更重要的一個事項,就是怎么樣能把老建筑物賦予新的功能和生命、賦予新的文化。這種建筑物的保存和建筑物的這種再生的功能,是在全世界大家都非常提倡的設計方法。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酒吧街”都運用了這種手法,但無論是面積和功能上,西城紅場都有一個很大的飛躍。
西城紅場這樣成功的設計與經營范例,世界上有很多:美國的舊金山、紐約,英國的倫敦都在利用原來的舊的廠房、舊的機器,給它賦予了新的功能,其實和我們今天說的“新銳”是一樣的概念。
西城紅場的項目,在老工業基地的遺址上賦予了一個新的商業概念,這是王總提出的非常好的想法———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有四個老的廠房,和后面非常時尚和非常現代的新的購物中心聯結在一起,這在全世界來說,應該說第一個創出的作品。而且,它的面積是全球最大的,我相信隨著它的誕生和開放,一定會成為全世界備受矚目的一個新老結合的建筑物。而且現在,韓國《世界雜志》已經在報道和關注這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