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的創始人Joyce Ma近日宣布退休辭去CEO職務,她的丈夫JOYCE董事會主席Walter Ma和女兒JOYCE總裁Adrienne Ma亦同時退出JOYCE管理層,轉為非執行董事。
JOYCE集團今年5月在上海恒隆廣場開出大陸第一家JOYCE多品牌店鋪,并且在國內一二線城市開出多家旗下代理的品牌Anna Sui、Etro、Pleats Please和Jil Sander專賣店。
Joyce Ma的退休在業界影響巨大,據說許多JOYCE員工都留下眼淚。著名的
時裝博客Diane回憶了香港回歸前為JOYCE雜志工作的經歷,她說無法想像JOYCE沒有Joyce會是怎樣。
Adrienne Ma在接受
DNR電話采訪時表示他們三個人離開的決定是經過成熟思考的。"我父親是主席,但是我媽媽決定退休,而我決定自己做些事情,所以他與我們一起離開。"關于她自己離開的原因時,她說:"我已經管理整個公司17年,我想知道自己在沒有一個大傘下能做些什么。"離職后她將不必一天工作20小時,在休息2個月后后回來考慮做些什么,當然仍然會與品牌有關。
資本市場方面,據
明報報道,JOYCE股票(0647)宣布停牌,市場人士預料,現時私人持有Joyce逾51%股權的會德豐(0020)主席吳光正家族,將會向Joyce提出私有化,正式全面接管Joyce。有零售分析員估計,是次私有化獲通過的機會甚高。
Joyce為現時吳光正家族旗下零售業務中,唯一仍在上市的企業,余下的高檔百貨店連卡佛、鞋店Pedder,及超級市場City Super等,均已由其私人公司持有。吳光正有意重組旗下零售業務的傳聞,近年一直甚囂塵上,有指吳光正曾有意把連卡佛注入Joyce之中,然后交由其女兒,現是連卡佛「話事人」的吳宗恩管理。
馬郭志清(Joyce Ma) 太太 簡歷
首席行政官馬郭志清太太于1970年建立了 JOYCE Boutique Holdings Limited (JOYCE)。 多年以來她一直被國際時尚界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創性人物之一。
馬太太出生于上海。8歲時隨家人移民澳大利亞。早年回到上海,后來移居香港并在幾年后取得香港永久居留。馬太太的先生馬景華(Walter Ma)是JOYCE Boutique Holdings Limited的主席。他們有兩個女兒:馬美域 和馬美儀。
在馬太太建立JOYCE之前,她曾在祖父創立的公司永安百貨公司(Wing On Department Store) 里經營一個規模較小的時裝柜臺,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她具備了足夠的自信成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馬太太將許多當時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的歐洲奢侈時裝品牌引入到香港以及亞洲,并獲得獨家經營權。毋庸置疑,她一直領導和影響著東方的生活方式和時裝零售趨勢。
作為對其在時尚零售業所做貢獻的贊譽,馬太太獲得了不計其數的國際榮譽及獎項。最近一次獲得的榮譽是由比利時國王艾伯特二世頒發的Officer in the Leopold II Order. 在1976年,她獲得了由意大利政府頒發的Cavaliere del Lavoro獎項。 1994年,她獲得比利時政府頒發的Chevalier de l'Ordre de la Couronne獎;次年,她又獲得了意大利政府的最高榮譽獎項之一:Ufficiale dell'Ordine al Merito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2005年馬太太被法國總統Mr. Jacques Chirac先生任命為Chevalier dans l'Ordre National de la Legion d'Honneur。1992至1998年間,除1994年外,馬太太連續六年被評為全球最懂穿著的女性;此外,1998年,她被邀請進入意大利名人堂。
自1970年第一家JOYCE品牌店在文華酒店開張以來,馬太太陸續將Balenciaga, Chantel Thomas, Emmanuelle Khanh, Jean Patou, Lanvin, Yves St Laurent, Jean Muir, Ossi Clark 及 Zandra Rhodes等品牌引進香港市場。在70年代中期隨著一大批意大利著名時裝設計師的出現以及她的第二家JOYCE分店在半島酒店的開業,馬太太又陸續將Byblos, Emilio Pucci, Etro, Genny, Gianni Versace, Giorgio Armani, Gucci, Kenzo, Missoni, Prada, Valentino 及 Walter Albini等諸多品牌帶入香港。接著她又將Chloe (由Karl Lagerfeld設計), Paco Robanne, Sonia Rykiel and Geoffrey Beene納入旗下。馬太太長期以來對法國文化極感興趣。在70年代后期,當日本設計師第一次出現在巴黎的舞臺時,Comme des Garcons的Rei Kawakubo, Yohji Yamamoto 及 Issey Miyake等人的天賦與創意深深吸引了馬太太的關注,隨后她即將這些出色的設計師引入了香港。
80年代涌現了無數極具天賦的設計師,并實現了時裝設計代表作的國際化。馬太太仍然是發掘并將他們帶進香港本土市場的第一人。Alaia, christian Lacroix, Claude Montana, Courrèges, Herve Leger, Jean Paul Gaultier, Jil Sander, Karl Lagerfeld, Maud Frizon, Philippe Model, Roger Vivier, Robert Clergerie, Thierry Mugler, Bottega Venetta, Dolce & Gabbana, Fendi, Krizia, Moschino Romeo Gigli, Sybilla, Bill Blass, Donna Karan, Oscar de la Renta, John Galliano, Paul Smith和Vivienne Westwood等品牌均通過JOYCE 品牌店在香港發布。直至當時,馬太太在時尚界的遠見和智慧,以及她對時尚設計天才的挖掘和培養已得到世界的認可。
隨著她在設計領域聲譽的不斷提高,以及其業務的日趨成熟,馬太太產生了在香港建立專門品牌店鋪的想法。80年代,JOYCE 為Byblos, Donna Karan, DKNY, Emporio Armani, Genny, Giorgio Armani, Issey Miyake, Jil Sander, Karl Lagerfeld, Krizia, Maud Frizon, Missoni, Romeo Gigli, Sonia Rykiel, Thierry Mugler 和 Yohji Yamamoto.等均開設了品牌專門店。
90年代的國際時裝舞臺由一批比利時設計師掀起了新的浪潮,部分歐洲經典品牌也回復了活力。 JOYCE再一次成為亞洲首個發掘Dries Van Noten, Ann Demeulemeester, Martin Margiela, Veronique Branquinho 及 AF Vandevoorst 等潛力設計師的零售商。同時,Prada, Gucci, Burberry, Yves St Laurent等品牌也與馬太太合作,在她的多品牌店鋪再度發布了各自新的時裝系列。馬太太繼續尋找設計新星,并買進了Boss, Costume National, Dior Homme, Helmut Lang, Junya Watanabe, Marc Jacobs, Marc by Marc Jacobs, Marni, Miu Miu, Tod's, Viktor & Rolf 以及 Y's等品牌,轉銷到臺灣和香港地區。
對馬太太和JOYCE而言,199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她開始發展和整合"特殊生活方式零售" 概念。新的JOYCE生活概念店不但銷售頂尖時尚品牌,同時也包括JOYCE Flowers (由 christian Tortu管理), JOYCE Beauty, JOYCE Café 和 JOYCE Living (裝飾性家居)一系列衍生產品。后來,JOYCE的這一特殊生活方式零售概念擴展到臺灣和泰國。
整個90年代,JOYCE通過它的獨立專門品牌店,繼續支持那些最具潛力的設計師。為發展Boss, Costume National, Dolce & Gabbana, Dries Van Noten, Prada, Tod's 以及 Y's,一些新的JOYCE專門品牌店相繼建立。
進入新千年,JOYCE面臨時尚界日趨激烈的競爭。然而馬太太毫無懼意。她再次將大量新的品牌引進臺灣和香港,而Alexander McQueen, Balenciaga, John Galliano, Rick Owens, Stella McCartney 和 Tuleh僅僅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
馬太太對于藝術、建筑和戲劇的強烈興趣促使她與一些國際知名室內設計師及藝術家合作發展自己的業務。Peter Marino, Shiro Kuramata, Calvin Tsao, christian Astuguevielle, Matthew Donaldson, chris Russe 及 Thomas Boog等人都曾與她密切合作,將她對于藝術的意念轉換為神奇的魔法購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