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90年代中期后,香港的媒體市場再難容納另一本高級女性時尚雜志,我亦在當時轉職于報章和周刊,先是在 <<明報>> 主編婦女版;然后是<< 明報周刊>> ,作為其增刊 Book B 的創刊編輯之一,主編時裝、美容和社交版,那又是香港媒體業在時尚方面發展的另一章。
我在<< 明周>>打造了仿如女性時尚月刊般正規的時裝和美容版,包括時裝大片的拍攝、以及時裝和美容的專題報導,取代傳統大眾媒體在時尚方面從外國雜志copy and paste 的一貫運作模式。為什么有這樣的改革?其實我并沒有什么革命的理想和激情,只因我出身自女性時尚月刊,只覺得時裝和美容版該是這樣做的。剛開始的時候,公司也沒有給我拍攝大片的預算費用,于是,我沒法找來專業模特兒,便找明星和名媛客串上陣。發型和化妝方面,公司則總會有一點車馬費給明星們的發型師和化妝師。若發型師和化妝師不肯收這一點小錢,我則找發型屋和化妝品牌贊助;名媛的發型和化妝則更易辦,她們為求拍攝效果漂亮也不介意自掏腰包。那年頭的明星和名媛也真好說話。后來 << 明周 >> 的時裝和美容版漸漸成熟,我亦有一點拍攝的預算費用,便轉而找專業模特兒。
當時八卦周刊出現這樣的時裝和美容版倒是很新穎的,而且無論是專題報導還是時裝大片,我的選材都是高級時裝和美容品牌、以及國際設計師和名媛,一如女性高級時尚月刊的常規,沒料到竟受到歡迎,籍著當年<< 明周 >> 強烈的滲透力,將高級時裝帶進香港每一個家庭,不限于月刊的少數羣眾對象;亦開啟了其它大眾媒體仿效的風氣,成為了今天各大八卦周刊和報章的時裝和美容版之常規。

1995年11月<< 明報周刊>>首次出版巴黎及米蘭時裝周特刊,以第一時間實況報導形式送上第一手國際時裝信息,開創了當年業界的先河。我訪問已故時裝大師Gianfranco Ferré 時,還請他親自替我編撰的時裝周特刊賣廣告,此情此景,不可一不可再。
報導歐洲時裝周的歲月
不過,在我的時尚工作歷程上至今仍最為人談論的,始終是我自1995年開始每季踏足巴黎和米蘭時裝周,采訪秀場的臺前幕后,報導最新國際時裝趨勢,以及獨家專訪不少國際時裝界巨星,看盡他們的升降浮沉。當時每季由我親力親為編撰的巴黎和米蘭時裝周特刊亦由第一天開始已是市場上矚目的焦點,因為從不曾出現過像這樣實況報導的時裝周特刊。過往不管是女性時尚月刊,還是大眾媒體,一貫的做法只是向攝影師買圖片,編輯看圖作文,這回事我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在Cosmopolitan工作的時候,做得最多。后來時尚月刊找當地的所謂特派員撰稿,這些特派員往往是時裝學院的留學生,也只是看看秀,寫寫隨筆感想,又或將當地報章雜志的報導拿為己用,與正規和專業的fashion journalism 相距甚遠。
我記得 Joyce Ma 曾對我說過一句話,“ Always to be a pioneer and never be a follower.”這是她一直以來的工作座右銘,深深地影響著我。當然,做一位先行者往往非常艱辛。那年頭在秀場里是一個中國人臉孔的時裝編輯也沒有,我曾受盡多少洋人的白眼,由只有一張 on the waiting list 的邀請卡或完全不被納入一些品牌邀請之列,到漸漸大大小小的品牌也爭相邀請我看秀,并由秀場山頂位置漸漸移至前排第一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 那是一段我花了十年時間打造的歲月河山。而成功了后又往往須面對一個接一個后來者亦步亦趨的挑戰,每一次也是一場硬仗,力保市場領導地位不失。終于,有一天我真的累了,只想尋找我時裝生命的另一章。
我超過二十年的時裝歷程,也是香港時尚媒體業從80年代中期「外國列強」入侵后的一頁頁發展史。想知道時尚媒體由昔日至今的運作模式、我在國際時尚界的經歷、與時裝大師們的近距離接觸、以及作為一位時裝編輯的要訣? 8月29日, 在香港九龍尖沙咀美麗華商場內的商務印書館不見不散!
報名留座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