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卡地亞的百年發展史,幾個含義類似的詞總是頻頻出現:創新、革新、先鋒、先驅、潮流制造者……這些詞所體現出的精神,和"經典"一樣,已成為卡地亞不可磨滅的烙印。而這位先行者在攀登過一座座高峰之后,并未有任何懈怠,仍在突破自我的創新之路上領航前行。
鉑金的應用
20億年前,一顆撞擊地球的隕石為我們帶來了鉑金,但直到18世紀,這種比黃金稀有30倍的迷人金屬,才被歐洲宮廷珠寶師用于飾品制作。而真正為鉑金找到生命、使我們得以在今天享受其優雅風范的,則是卡地亞。為了找到一種簡潔純凈的材質充分襯托寶石的光芒,卡地亞歷經多年鉆研,終于遠在其它同行之前,在19世紀末期革命性地引入鉑金,將其用于鉆石鑲嵌底座,打造出精美絕倫的花環風格(Garland style)作品。至此,鉑金的巨大潛質第一次得到發掘,樹立了珠寶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裝飾藝術風格
卡地亞總是擁有對流行的敏銳直覺。二十世紀初,盡管花環風格仍如火如荼,路易•卡地亞卻以廣遠于當時的高瞻遠矚,預言未來會是幾何線條構筑的世界,并身體力行作出突破,成為最早期"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的主要倡導者。他在1904年以拉長菱形創作的紅寶石鉆石胸針,堪稱"裝飾藝術風格"最具啟蒙作用的先鋒作品。這公然與當時審美品位背道而馳的大膽創作,為世人了帶來空前的驚喜,使得大批同類風格的珠寶應運而生,也激發了藝術、建筑、家居等各個領域的裝飾藝術風潮,使其成為無可抗拒的時尚潮流。
SANTOS腕表
1904年,路易•卡地亞為解決飛行員好友艾伯多•山度士•杜蒙(Alberto Santos-Dumont)無法在駕駛飛機時看時間的難題,創造出現代手表的鼻祖—Santos腕表,為手表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但如同所有新事物一樣,手表戰勝懷表的過程同樣艱巨,畢竟習慣的改變不可能只在朝夕。舉例而言,直到1930年,瑞士手表的生產量方可與懷表等量齊觀;而卡地亞巴黎精品店早在1906年到1918年間,就已銷售了2789只手表,和其懷表銷量(3119只)幾乎齊平。今天,手表與懷表的勝負已是無庸質疑,這充分證實了卡地亞的遠見卓識:手表,并不是起初多數人斷定的只是過眼煙云,而必將成為未來世界的標準用品。
國際化視野
卡地亞之所以能引領潮流旌旗,和其國際化視野息息相關。與所有充滿夢想的探險家一樣,卡地亞對世界的好奇心從未因交通工具的匱乏而消亡。自19世紀末期起,路易•卡地亞及其兄弟,就已經遠行印度、東亞、俄國……積極從各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創作出無數風靡于世的異國風情精品。1903年,為了考察美國市場,連已年近70的創始人路易•弗郎索瓦•卡地亞也毫不躊躇地跨越大西洋。在那個還沒有飛機的年代,這種經年累月的行程耗時費力,但卡地亞卻敏銳地體察到:只有努力開拓廣闊的國際市場,才能擁有長足發展的潛力。在這種前瞻思路的指導下,于巴黎精品店之外,卡地亞又于1902年和1909年在倫敦、紐約開設精品店,從此占領這三個最重要的世界潮流之都,開創了精品經營全球化的先河。
魅幻時鐘
舉世聞名的魅幻時鐘,于1912年在卡地亞設計師墨理斯 • 庫耶(Maurice Couet)手下誕生,再次顯示了卡地亞在鐘表領域的開拓精神與舵手地位。這一鐘表史上偉大的發明,時鐘指標好像懸浮在半空中,與機芯沒有絲毫的聯系,事實上,指標卻固定在鋸齒的水晶圓盤上,由隱藏在側面的機械系統帶動。之后,多款風格迥異的魅幻時鐘被制造出來,讓世代顧客著迷稱頌,也令卡地亞在時間之頰上打上了永恒創新的烙印。
TANK腕表
卡地亞從不墨守陳規。在大家都以其為潮流風向標、臆測其異國風情的新導向時,卡地亞卻出人意表地將目光轉向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具震撼力的新武器--法國雷諾坦克,激發了路易•卡地亞的靈感,令他在1919年,用一個完美方形創作出革命性設計的腕表--坦克(Tank)。當時,"簡約就是典雅"的概念,人們還避之則吉,但卡地亞這一手表革命的先行者,卻堅持其過人遠見,公開倡導新的美學標準。多年來,融合一流品位和前衛設計的坦克腕表,現代感歷久常新,始終站在時代前端,被稱為腕表史上的VIO(Very Important Object)。
手鐲
但凡被定義為"先鋒"的事物,都決非空有前衛的形式,它們身后總是有廣闊的歷史背景和博厚的人文內容。卡地亞 手鐲就是這樣的"先鋒之作"。當時的西方社會,正處在文化、道德及政治理念劇烈震蕩的時期,很多人都喪失了對愛與生活的信念,唯有以"性解放"作為解脫,卡地亞卻反其道而行,用這款需兩人協助相鎖的傳奇手鐲,強調"愛與忠貞"的理念,并以此獲得了廣泛認同。也由此,卡地亞不再只是設計和售賣產品的商戶,而又一次成為引導文化潮流的思想領袖。
實用奢侈品革命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奢侈品還只是貴族名流的專利,且品類有限、賣弄多于實用。一向敢于打破常規、挑戰傳統的卡地亞,于1968年率先推出第一款橢圓型黃金打火機。當時,此舉讓打火機專業生產商嗤之以鼻,斷言"卡地亞的打火機永遠不可能賣出!"可事實是,卡地亞僅在1973年一年間就在全球銷售了30萬只打火機,并且,還接連推出皮具、眼鏡、書寫筆和香水等眾多實用配飾精品。這一被命名為"Le Must de Cartier"的系列,首次賦予功能性日常用品一種奢華概念,使其成為潮流人士"必須擁有"的時尚之物。這個創舉給奢侈品市場帶來了革命性發展,也為眾多其它奢侈品牌日后的戰略提供了重要參照。
卡地亞古董典藏
卡地亞的歷史是不斷革新與突破的過程,這一點在"卡地亞古董典藏系列(Art de Cartier)"中得到了充分體現。1983年,卡地亞作出重要的決定,就是盡可能收購其歷史性古董精品,集合成 "卡地亞古董典藏系列"。眾多世界頂級博物館被其極高的文化、藝術及歷史價值所震撼,紛紛向卡地亞發出辦展邀請。自1989年起,"卡地亞古董珍寶展"在巴黎小王宮博物館、羅馬瓦倫蒂諾學會博物館、圣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東京都庭園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米蘭皇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墨西哥城藝術博物館等十幾個全球一流博物館陸續展出。2007年5月,主題為"20世紀的創新"之"卡地亞古董珍寶展"又艷驚莫斯科克林姆林宮博物館,再次證實了卡地亞在珠寶、腕表及精品配飾史上無庸質疑的先驅地位。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今天,不少品牌都在關注或支持藝術領域的發展,卡地亞也是這種做法的先行者。1980年左右,卡地亞國際總裁艾蘭•多米尼克•佩蘭(Alain Dominique Perrin)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預見到現代藝術將成為傳達當代社會心聲的一個重要途徑,由此產生了贊助現代藝術發展的念頭。當時,整個法國乃至歐洲都從未有過類似先例,有關申請程序困難重重。卡地亞通過公司律師奔走協調多年,終于在1984年成立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Cartier Foundation),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尋找原創性現代藝術作品,資助現代藝術家的創作、交流與展示,將卡地亞的創新精神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彰顯到極致。它的創辦還使法國政府專門通過了一項令商業性贊助合法化的全新法令,對商業與藝術的結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
獨出心裁的創意推廣
卡地亞每年在全球舉辦眾多推廣活動,卻始終新意頻出,其奧秘在于卡地亞非常善于開發別人尚未關注的領地,利用新鮮概念與大手筆制作創造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已經開辦20多年的"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在國內外影響力很大,卻從未吸引任何國際一線品牌的關注。2006年,卡地亞以獨到的眼光首先涉獵這一領域,通過日本及中國頂尖冰雕藝術家的鬼斧神工,以和平大街13號精品店為藍圖,用6341噸堅冰打造出了一座占地576平米、樓高22米、惟妙惟肖的"冰雪宮殿",仿佛將巴黎百年老店搬到了冰城。不僅如此,它還是冰雪節上唯一可供游人進入參觀的冰雕藝術精品,殿內用投影、圖片墻等多種形式介紹了卡地亞的經典之作,獨一無二的創新設計使其成為冰城盛會中最搶眼的亮點。
與眾不同的慈善義舉
卡地亞的創新精神體現在產品與營銷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慈善義舉,其做法也令人耳目一新。最近的代表性事例是在紐約:2007年6月8日,曼哈頓城中的地標性建筑洛克菲勒大樓,被250幅紐約客的笑臉照亮。這一用十二盞投影燈投射、達50層樓高的巨幅馬賽克影像,名為"微笑紀念碑",是由卡地亞和法國藝術家艾涅斯•溫特(Agnes Winter)為慶祝倡導博愛、宣揚慈善的卡地亞"宣愛日( )"而特別創作的。這個精選自400副肖像、歷時兩年完成的藝術作品,從八十歲白發蒼蒼的白人老頭,到戴著耳機享受音樂的波多黎哥小伙,直至黑眼珠、藍眼珠、綠眼珠的嬰兒們,展現出豐富的生命層次與微笑的巨大能量,讓每一位觀者都感受到卡地亞非凡創造性背后的博愛、激情與夢想。
先行者永遠著眼于未來,那希望塑造未來經典的強大驅動,令其內心深處的創造力生生不息。正因如此,卡地亞推出的全新作品"ballon bleu"腕表,充滿了未來主義的神秘色彩和豐富想象力。別具一格的名字,突破傳統的超大凸圓藍寶石表冠,被奇妙光學效果放大的數字刻度,七位國際頂級漫畫家天馬行空的演繹,以及如太空旅行般令人振奮的上市派對,使"ballon bleu"超越了單純的圓形腕表,成為卡地亞創新旅程中又一個標志性驛站。
Cartier藍氣球腕表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