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國的獨立設計師或許有夢想,但尚未意識到,如果經營得法,他們能夠大有可為。我們在此前的專欄中,曾探討設計師品牌是否要“跑量”、能夠“跑量”,觀點是肯定的,緊接著我們也探討了如何與供應商洽談,如何從小處開始著手,去進行自己的供應鏈管理。今天,我們還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則是——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設計師品牌?或者準確來說,如何找到定位,啟動一個小品牌?
當然,在此我們希望探討的定位問題,并不是大家以為的風格和創意。因為,獨立設計師肯定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有些特別愛設計小禮服、有些特別善于色彩搭配、有些特別會打版,這將是設計師未來品牌化后的核心DNA。
我們需要討論的是:這些設計師所擁有的天賦在商業市場上如何實現。因此,就需要對大致市場進行分析,確定品牌可以落位在哪里,前期的定位越準,后期少走的彎路越少。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找到標桿,但如今在時尚或奢侈品界,那些耳熟能詳的大牌大多不具備參考性,譬如近期在上海舉辦超大規�;顒拥腄ior和Hermes都被歸為“超級品牌”,年輕設計師們或許可以找到他們的一些供應商,但這遠遠不夠,如果那樣就可以建立品牌的話,這些供應商早就自立門戶了。
在中國,目前的現狀是國外的知名品牌,從奢侈品到快時尚基本都已進入本土市場,正跟隨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商業地產的開業滲透到二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眼界越發開闊,因此對設計師品牌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他們在進行消費決策時,其性價比、設計感、知名度等都需要考量的因素。
行業中有一種說法:即設計師品牌的倍率是7,意思是假若一件衣服生產成本為人民幣1000元,則最終在零售市場定價為人民幣7000元。如果倍率低于7,則這些小的設計師品牌大多會虧損,無法負擔開發、生產、宣傳等開支,而如果高于7,則市場會不買賬,消費者寧愿轉投大品牌的懷抱。
因此,設計師品牌需要對生產成本、倍率、零售價三個變量進行分析,來確定自己適合走怎樣的市場。譬如:網購型品牌其零售價只能比較低,因此要么降低倍率靠材質取勝,要么靠推廣設計來博眼球。這些都需要具體事例具體分析。在此,我們根據國內市場的現狀大概總結出如下幾種存在形式:
純定制型品牌
生產成本、倍率和零售價均可以定得較高,主要存在于一線城市,設計師需要自己會打版與縫制,主要產品為婚紗,附帶一些場合穿著的禮服,面向本地或周邊名媛市場。設計師本人需要明星化,從而能支撐其較高零售價,同時需要在市中心有門店或是工作室,這塊開銷很大。巴黎的高級定制女裝全世界只有數千客戶,因此純定制型品牌的市場規模非常小,且市場增長空間更有限。這一類型的品牌應該保持小作坊的規模,通過品牌積淀逐漸提高零售價來提升盈利,并依靠維持服務老客戶和口碑營銷取勝。
準定制型品牌
準定制型品牌通常同時提供定制和成衣業務,其定制不同于上面提到的純定制,而是在原有款式上進行微調來滿足客戶需求,定價會比成衣貴出一些。成衣系列則按照時裝周周期開發新品系列,開訂貨會收取訂單進行批量生產。頭圖中,設計師楊芳的品牌即屬于此類,她既經營其定制品牌Atelier by Fang,也經營其成衣品牌by Fang。準定制品牌,其模型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定制和成衣兩個業務間的比例?定制對C端毛利高量少,成衣對B端則反之。兩者的運轉周期、生產配套、服務方式都是不同的,例如:做定制服裝就要求在市中心有工作室、要面向終端客人,但做成衣訂單則往往為了節約成本把公司放在郊區。準定制模型的吸引力很大,但操作起來跨度最大,需要設計師既有工匠精神又有商業思維,但盈利和發展較純定制型品牌更為可觀。
訂單型品牌
隨著近些年國內買手店和Showroom的發展,訂單型品牌是目前市場數量最多的類型。設計師可以像國外設計師品牌一樣,按照周期開發新品系列,然后委托Showroom接訂單后組織生產即可。然而,正是由于市場大,競爭也非常激烈,設計不但要有特色,對款式數量、系列成熟度、生產能力、面料資源,甚至資金實力都有更高要求。我們曾提到300、1000和5000三個數字,即每一季的訂單總件數,如果細究下去則要求單款能達到100件,這樣才能在維持零售價和倍率的情況下讓生產成本在可控范圍內。在訂單不滿100件時,是自己湊滿100件,備一些現貨供客戶補貨?還是提高生產成本來降低庫存風險?這對于初創期的訂單型設計師品牌是一個需要跨過的重大門檻需。還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缺少備貨所造成的銷售損失,遠遠大于庫存積壓所造成的清貨壓力。
純現貨型品牌
純現貨型品牌主要存在于網購市場,中國巨大的現貨面料市場可以找到各種流行面料,通過款式打樣預售再進行快速生產,只需要兩三周就能交到消費者手中。純現貨由于倍率難提高,基本只能存在于網購或批發市場,較難按照訂單型走品牌化路線,但是由于現貨對市場反饋快,量容易起來,能參與到中國的大生產體系中,往往反而生意的規模比較大。不過多數設計師不愿每天跑面料市場、干體力活、還要與面料檔口斗智斗勇,所以,這里有可能倒是一片藍海。
此篇原創文章首發于“BoF時裝商業評論”,如需轉載,請注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