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秋陽燦爛。陽光從巨鹿路兩側的濃密樹蔭間撒下,一如既往的閑適愜意。不過過往的行人還是會感覺些許不同,相比以往,更多形色時髦的人止步于巨鹿路158號。從淮海中路就開始延展的“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的道旗指引至此,作為上海時裝周的官方配套展會,今天在此開幕。彌漫著高迪建筑風情的FOUND158在今年4月第一次作為MODE的舉辦地,而在此之前,這個有著浪漫地中海氣質的下沉式廣場一度是蕭條的。首屆MODE的亮相顯然收獲了業界口碑,穿梭其中的“潮人”說明了此次生機勃勃的人氣。

MODE是上海時裝周致力于打造時尚產業生態鏈,打通從“秀場”到“市場”的商貿平臺。一個數據是本次展會面積逾6000平米,集合了22個showroom和參展商,共計超過300個國內外設計師品牌和商業品牌參展。這一數據相比4月底首屆MODE有了大幅增漲,這一方面意味著上海時裝周首開國內時裝周之先例,實現從展示平臺向促進商業落地的服務型平臺的轉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設計師品牌為導向的服裝產業鏈的井噴式發展態勢。
走進展會現場,各個Showroom按照FOUND158的自然空間形態呈環行分布,保留的建筑空間與毛胚的墻體凸顯著這個展會與城市相匹配的一貫格調。參展的Showroom呈現多樣化,有以海外獨立設計師或品牌為主的SOMI,MI、Shows from Spain,DFO、NHEW、KateZhou等,也有明確以“中國制造”到“中國風格”轉化為聚焦點的燈塔,或者更多融匯中西的Showroom,比如試管/TUBE、VDS、Tudoo,Fusionco,Project Crossover、土城空間,以及由哥本哈根皮草帶來的The SQUARE、西班牙鞋業協會呈現的Shoes from Spain,主推韓國設計師的K-SOUL等Showroom。
現場分別與幾位Showroom的主理人有所交談,一個能夠覺察到的改變是對Showroom功能的逐漸深化。我在4月份的時裝周期間曾與業內人士交談,當時一些Showroom尚以“策展人”身份自居,其作用更多類似中介。實際上Showroom作為產業鏈的一環,其承擔的功能也是專業化的,最基礎的從品牌推廣,訂單匯總到后期物流等都會有所涉及。而國外有些showroom甚至還會拍攝大片,主導對買家的趨勢引導等。這次從展會上的showroom來看,他們都有常設性的展示空間,一般從訂貨銷售、品牌公關、宣傳推廣到渠道開發等都有配套服務。成立于巴黎落地廣州的Tudoo在Showroom的商業模式上已深耕了幾年,其在上下游的供應鏈管理上逐步完善,現在已經形成了基于本土市場特點的比較成熟的Showroom服務體系。而NHEW的主理人Henry則提到他們是集買手服務、市場推廣、PR以及品牌管理咨詢等于一身的綜合性Showroom。其他showroom也各自在服務上有所側重。
相對于Showroom,作為終端渠道的買家同樣值得關注,傾聽他們的聲音就是傾聽市場。來自廣州的設計師品牌集成店一尚門的買手總監Lyan對這個產業有著清晰的認識。和她行走于Showroom之間,她會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她需要的。經過一排展示樣衣時她邊走邊說:“這個個性化不夠強,太過commercial(商業),不適合我們”。對于從11年底就開始組建買手Team的Lyan而言,他們目前已經建立起清晰的采購系統與工作流程,而她來到MODE的目的性很明確,對于他們所熟悉的品牌過來就是直接下單的。Lyan也認為Showroom的出現對于買家無論在時間的規劃和采購計劃上都趨更為合理而高效。而另一位我遇到的北京買家也提到他們所合作的設計師品牌正在參展的Showroom中,所以她下單的目的性也非常強。
試管/TUB-獨立設計師新空間這次是以甄選七個獨立設計師為主體的Showroom,其中剛被Swarovski Collective 2016提名為15位國際設計師之一的王海震也帶著自己的品牌Haizhen Wang參與其中。作為已經非常國際化的設計師,與他談及國內Showroom的現狀,由于目前他以倫敦和巴黎為基地,所以他坦陳對此并不太了解。但是他也提及如果說有一些不太適應的可能是價格體系。國際Showroom通行的是批發價,而國內流行的則是折扣價,這里面體現的是對規則制定及市場的差異。另一個我能感受到的是王海震對自己設計視角的堅持,在一個消費者仍處于審美被教育的市場狀態中,設計師的立場也很重要。他是堅持販賣自己信仰的的設計師,所以他所期待的買家也是懂他的人。也許這就是一個獨立設計師品牌與其他商業品牌的不同——態度。
MODE的開幕首日我與Showroom主理人、買家或設計師的交談無疑褒揚之聲居多。來自韓國的設計師Ji yone lee 剛在紐約時裝周開了發布會,第一次來到MODE讓她驚訝于整體環境的高格調,談及未來她希望可以在上海時裝周也舉行發布秀。而其他一些買家也興奮于MODE,在時裝周之外提供了一個專業性的品牌采購服務平臺。
褒揚之外我們更多需要的可能還是理性的思考。一個產業鏈的成熟與完善依賴于這個生態鏈的所有環節。這是一個對設計師來講最好的年代,從消費趨勢來看,基于時尚消費市場格局由葫蘆形向梨形發展的業態特征,處于容積中部的設計師品牌或稱之為輕奢侈有著市場空間的擴大之勢。目前國內原創設計師的主體是85后90后的新生設計力量,他們成長于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國城市家庭,在國外受到更好的創意教育,他們對多文化的汲取與解讀反映了當下年輕人鮮活的創作現狀。與早期創業的獨立設計師的境遇相比,他們今天受到了太多媒體,買家的關注和產業鏈的扶持。但是從一個獨立設計師成長為創業品牌依然是個艱難過程,少有品牌能夠達到一個安全的規模臨界線從而進入穩步增長期。對買家而言,品牌的成熟度是他們需要篩選的。一個例子是少有品牌可以做到擁有連貫一致的美學DNA,所以有買家談到專業的做法是合作之前對設計師品牌持續幾季的觀察。另一個多次被提及的是定價策略,以市場為導向的定價策略,或者高端市場與大眾市場都能顧及(Approachability to Tiers)的策略是明智的。對設計師品牌而言,渠道拓展的前提是自身建設的成熟與完善,否則只會弊大于利。
對于買手店而言,相對于這幾年國際大型多品牌店或買手型百貨店的試水態度,國內小型多品牌店呈井噴狀態。MI Showroom所屬誼豐集團副總Daniele談到目前買手店以開單店的客戶比較集中,100-200平米的面積更容易運營,籍著主理人自己的朋友圈或固定消費群,一旦相對規模化立顯短板。一尚門的買手總監Lyan認為買手店的區域性很強,為避免零售商業的同質化,不同地區的個性化配貨很重要。而在現階段的買手店按照其收入刨去高昂成本以及相關費用等,其利潤也遠不如想象中光鮮,即使并不寒磣。
從設計師或買家對Showroom的期待而言,有買家提出對市場的了解是考察Showroom的重要因素。有些Showroom本身對市場并不了解,買家從而缺乏訂貨的依據。而在一個多層級差,如海震所說,消費市場仍處于審美被教育的階段,買手店主理人與設計師之間在視野與審美觀上也會存在不匹配。事實上一個好的買手店主理人會有自己明確的審美傾向和選擇標準,以及基于風格的導向性。而來到MODE現場的買家也有人提出在產品區域的細分上是否能更完善些,有助于識別與采購目標更快達成。
而一些未來的趨勢很可能會影響到產業的發展。對時裝周而言,技術在未來很可能會成為創造時裝周差異化的手段。比如第一時間看秀和展現的急切心理已蔓延到消費層面。傳統的時尚周期需要等待 4 到 6 個月,而未來人們可以在看秀當天就買到T臺上的服裝和配飾;這可能是時裝周的另一個趨勢:跨季并直接面對消費者。而跨性別時尚的風潮也已經在零售行業初露端倪,其根源在于今天的消費者在建立身份識別的過程中更趨自我和自由,所以對于時尚零售而言,如果能夠敏感于這一趨勢,改變傳統的男女二元次分類格局,提供更多中性化的選擇一定不是件壞事。
上海時裝周在近五年里發生了太多變化,作為上海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時尚文化優勢以及長久以來為這座城市打造時尚之都的夢想,五年來時裝周一次次完成蛻變。這座城市的高速發展與國際化的氣質有賴于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而善于洞察趨勢并敢于嘗試的人都值得受到尊敬。85后90后的集體登場代表了設計與消費的未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一定更值得期待。時裝周與MODE現在進行時,它們正在努力建構和完善著都市時尚產業的生態鏈,未來它們一定會承載起更重要的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