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偏好直接左右著當地奢侈品市場的需求。反腐直接導致了腕表類銷售額在2013年下降了11%,習以為常的兩位數增長讓生產商們格外懷念,畢竟在2010到2011年,腕表類奢侈品牌在中國的復合增長率高達驚人的40%。該舉措之所以影響這么重大,是因為全球對奢侈手表的關注度,有將近四分之一來自中國,據財富研究院統計,中國開設店鋪最多的奢侈品,前四位均為腕表品牌,而腕表消費,主要來源于送禮需求。一位歷峰集團的高層透露,送禮占該公司在華銷售額的20%到30%,該集團旗下擁有卡地亞、伯爵、江詩丹頓等多個知名品牌。
反腐加上經濟下行,整個行業在中國增長乏力。據貝恩公司預計,20個頂級品牌將放緩2014年在中國開設門店的速度,胡潤的一項中國消費者調查也估計, 2013年中國富人在奢侈品上的花費較上一年減少了15%。LV、gucci、prada今年開局紛紛預冷,奢侈品巨頭LVMH的引擎部門皮具類更是創三年來新低,曾幾何時,亞洲地區銷售額占LVMH集團總銷售額的比例一度超過35%。
消費潛力依然被低估
即使是這樣,中國依舊源源不斷地為奢侈品公司的財報輸送動力,只要在中國開店,各大品牌的全球營收就鮮有虧損的局面出現,只是漲幅高點還是低點的問題。普拉達(Prada)去年的全球利潤僅增長了1%,但該品牌在大中華區銷售額卻增長了12.3%。范思哲(Versace)去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了13%, Burberry也一直在中國市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全球奢侈品市場發生的所有事情,不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雖然多半是好事),如今中國,往往被視為是根源和起因”
當然反腐只是一劑催化劑,去LOGO的真正原因在于多數人開始希望安靜表達而不是“大聲宣布”自己的與眾不同。越來越多的一線城市消費者開始關注LV、GUCCI以外的品牌,一項調查表明,一線城市消費者最渴望擁有的品牌,如今前三名已不見這兩個資格最老的品牌的身影了,而在過去,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二線及其以下的城市,大LOGO ,入門級,還是多數人的訴求。中國消費者正在兩極化。“我們的奢侈品牌客戶經常要求我們不要把北京、上海跟廣州、武漢、成都等城市放在一起分析,他們認為北京上海應該和巴黎、倫敦、紐約放在一起分析,因為這兩個城市已經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城市了,而是國際化的城市,那些二線城市才是真正的中國城市”周婷表示。
盡管中國已經成了全球市場的超級引擎,中國人的消費潛力依舊被低估。雖然大陸市場的業績不斷增長并已經成為動力,但多數消費還是選擇在海外市場購買奢侈品,2013年中國人的海外消費占了消費總額的67%。與此同時,各種代購平臺代購渠道紛紛崛起,在淘寶代購平臺已過萬家,2011年12月,淘寶全球購的單日銷售額達1.48億元,最大一筆交易為愛馬仕某限量款手袋,售價為38.8萬元。代購和海外購物的崛起“歸功于”國內價格的高昂。
據經濟學人智庫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的首席零售業分析師Jon Copestake的推測,未來中國的中產階級和二線城市會成為新的增長動力。如果考慮到灰色收入,這兩個新引擎的威力更不可小覷。根
據經濟學人智庫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估算,在中國,2012年正式收入超過12萬人民幣的家庭數量約為120萬個,而將“灰色收入”考慮在內的話,這一數字可能達到500萬個,到2020年,收入超12萬人民幣的居民數量超過100萬以上的中國城市將達到194個,而根據官方數字,屆時達到這一標準的城市僅有13個。
這意味著,中國尚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有待釋放,而對奢侈品的需求可能還嚴重被低估。
不以logo論成敗
因為涉及到身份地位,該行業更為復雜和敏感,比其他行業更走內心戲。對于一個販賣“特權”、“尊貴”和“身份”的產業而言,營銷策略和形象是能定生死的事。
“一直以來,奢侈品牌在中國一直被兩類群體所誤導,一類就是國際咨詢公司,第二就是國際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財富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
“基本上公關公司和咨詢公司給的建議是把日本模式、香港模式復制到中國大陸來,其實這是不成功的,因為消費文化、政治因素、經濟發展環境都不太一樣,而且中國大陸市場太大了,是階梯性發展,每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態也都不一樣,由于市場結構的多樣化,城市結構的多樣化,所以導致了品牌可能要在不同的市場用不同的方法”她說。
在周婷看來,很多品牌在中國其實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有些品牌在過去二十年間瘋狂賣東西,已經把品牌價值做low了。“Gucci很明顯,LV也正在這個過程中,卡地亞也很明顯,當然卡地亞因為是珠寶,這種硬奢侈品相對會更好一點,因為它畢竟還是起價比較貴的”。
然而仔細翻閱LV的門店數量,該品牌在中國的店鋪總數已在二十名開外,遠不及一些對中國消費者而言相對陌生的名牌和輕奢侈品,為了保值,LVMH總裁直言,今后幾年將不會進一步增加LV的門店數量。LV以其精湛的做工、耐用輕便出名,其使用壽命和磨損度要明顯高出其他皮具類,但無處不在的斜紋印花LOGO,高仿產品的便在,讓LV的經典LOGO和包款面臨審美疲勞的困境,其品牌價值也在中國遭遇嚴重流失。沒有在一開始就出手嚴打仿冒品,任山寨貨肆意泛濫是LV在中國最大的敗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那些擅于利用營銷手段的品牌。
Burberry在全球強調其品牌的傳統性,利用與軍用雨衣的聯系塑造其大浪淘沙的歷史感,Burberry在中國更是廣設門店打開知名度,并力推時尚、英倫、年輕化的形象,將重點放在更年輕化的群體和具有購買力的中產和新貴身上。除了微博微信品牌,Burberry甚至聯合天貓,開設網絡旗艦店。網上購物平臺淘寶一直被視為仿冒品的重災區,而Burberry這一“冒險”動作除了有數字化營銷的考量,也是在反腐形勢下做出的快速反應,照顧到那些不愿在實體店露面的富人。
來自英國的Jon說Burberry的現象問題在中國特別有趣,“在英國,Burberry面臨很嚴重的形象問題,Burberry的經典格子形象常與工人階級、低收入人群、暴力聯系在一起”。事實確是如此,“經濟學人”()也曾形容,20世紀,Burberry經典的格子裝曾被視為是“殺馬特”的制服,是四處找茬的白人民工形象的代表,保安和出租車司機也練就了將身穿Burberry的年輕人擋在門外的能力”。但是在中國,Burberry卻被認為非常有“英倫”味道、非常有傳統,即使Burberry的格紋已經遍地都是,該品牌還是在中國實現了14%的增長。英國人似乎一直認為自己保守著Burberry的這個秘密,并擔心,如果Burberry的秘密被全球消費者尤其中國消費者知道以后,它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一馬平川。顯然這種擔心略顯多余,品牌形象更取決于在本地市場的營銷是否成功。
事實上,除在中國,在拉美、北美、東南亞,Burberry都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絲毫不會有工人階級形象的困擾。“目前中國消費者對西方品牌都報有較高的熱情,而且目前中國沒有本土奢侈品牌。雖然在歐洲市場和奢侈品牌的母國,人們也消費這些高價產品,但是購買的動機卻不盡相同”Jon說。
再比如Coach。“LV和Gucci的店總是相鄰開在一起。Coach在中國很喜歡在Gucci旁邊開店,導致很多人認為他們是一個水準的品牌,這使得Coach有一陣在中國大受歡迎”周婷說。但是有些品牌還是有機會的,“比如說BV,它也是奢侈品牌,但是它相對較好地平衡了知名度和美譽度,再接下來的一波市場機會是來自于一些傳統的經典的老品牌,比如說YSL、紀梵希,之前已經有很長的品牌歷史和知名度,也有很好的客群,未來在中國會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
隨著全球化在漸漸深入,善于學習和喜新厭中國的舊的中國人,消費行為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各大品牌如今正孜孜不倦地試圖了解他們。奢侈品消費仿佛一面鏡子。二十年來,國人的品牌認識變化和口味的變化,直接體現在各大品牌的財報上。這些品牌經營著神秘感和稀缺性,品牌鏡像背后除了有身份和財富的象征,也倒影著來自西方異域的文明、進步,長久以來讓亞洲人民深深迷戀。從最早的Gucci、LV,到選擇多樣化,到今天的高級訂制慢慢崛起,中國人在奢侈品消費上試圖趕上的,豈止是品味而已。
正如所有有自信的人那樣,他們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別人喜歡的東西。“最后,人們會選擇他們喜歡的東西,而不是只選擇貴的東西,這才是成熟的消費”Jon說。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