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二十年前, 時裝周沒有現在的影響力,編輯們穿著川久保玲或山本耀司的服裝站在路邊等候進場,路人會以為他們是來參加葬禮的。

這一季巴黎時裝周,就我看到的情形,裝街拍博主的時尚達人是少了,奇裝異服,乃至不知所云的人更多了。
四五年前街拍開始盛行的時候,曾有人寫了一個如何在時裝周上被著名街拍博客 The Sartorialist 拍到的指南,指導的方式現在看來有點不靠譜,按照這個指南穿出來的效果,除非博主斯考特·舒曼(Scott Schuman)知道你是大人物,否則我估計你就算在他面前晃悠一百次,也不會讓他舉起相機。
要被知名街拍博主如 The Sartorialist 及其女友,同為街拍博主的 嘉蘭絲·杜雷 (Garance Doré),還有湯米·通(Tommy Ton)等拍到并刊登,那實在是很難。不過好在現在街拍已成標配,家家媒體都要街拍,有大批攝影師不進秀場,只在場外搞街拍,再加上各種時尚博主出沒,被拍到的可能性還是頗大。
一兩年前,想吸引街拍鏡頭的時尚達人還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往往會背一個單反,假裝街拍博主,實在沒人拍,就兩個人拿單反互拍一下暖暖場。有人開始拍了,別的攝影師也會聚攏過來。
這一季巴黎時裝周,就我看到的情形,裝街拍博主的時尚達人是少了,奇裝異服,乃至不知所云的人更多了。有一位只剩一顆牙的老伯伯,身穿阿拉伯大袍子,拎著一個破皮包,從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幾乎出現在每一場秀的門口,也沒見人拍他。以往經驗,除了真大咖,穿女裝的日本男人和俄羅斯名媛團是搶鏡大王,西裝革履的黑人已經過氣,要說現在的生力軍,非中國人莫屬。這次時裝周上見了一批男女,大概有十來個人,總在秀前十五分鐘抵達,穿得確實有個性,一天一個造型,只是到點不進場,也不說話,就在入口不遠處站著。本以為他們是韓國人,后來趕場走過他們身邊,聽到正宗普通話,正討論下一場去哪里等拍。
可惜這些當地留學生肯定是比不過國內來的時裝編輯。還有的編輯被拍得太興起,竟然拿著為雜志拍片借來的高定服裝,當作披肩去看秀,犯下不可饒恕的低級錯誤。大刊編輯憑借手里的樣衣資源,除非遇見不差錢的富二代,否則肯定見誰滅誰。
說了這么多場外街拍,其實是想說明,現在的時裝周早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時裝評論家蘇西·門克斯(Suzy Menkes)去年撰文說,時裝周變成了馬戲團,到處是安娜·戴洛·羅素(Anna Della Russo)這樣的孔雀,每出席一場秀就要換套衣服。她在懷念十幾二十年前被稱為黑烏鴉的年代,當時時裝周沒有現在的影響力,編輯們穿著川久保玲或山本耀司的服裝站在路邊等候進場,路人會以為他們是來參加葬禮,其實他們當時也是超前衛的。有趣的是,就在這次巴黎時裝周期間,七十歲的蘇西·門克斯跳槽去了康泰納仕集團,擔任 Vogue 國際網站的時裝評論員。顯然,她也在迎接網絡世界。她現在拄著拐杖進秀場,在孔雀們拍照的時候,她依然趁著秀場間歇,拿出筆記本電腦碼字趕稿。真期待下一季時裝周上,她的時裝評論文字會以怎樣一種方式與讀圖時代的影像來抗衡。
曾經,買手們是時裝秀上品牌最需要關照的群體。但是現在頂級品牌如 Chanel、Dior、Louis Vuitton 等都是自己開直營店,根本不需要請零售商的買手。因此,對于這些在市場占主導地位的品牌,時裝秀就變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市場推廣活動,設計師的作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很簡單:在秀發布的那段時間,對于消費者來說,2014 春夏的衣服才剛開始上市,沒有多少人會考慮秋冬該穿什么。
既然是推廣,明星太重要。幾年前女明星跟著時裝雜志出席各大品牌秀場,確實帶來了在大眾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巨大曝光。然而明星不同于時尚達人,在國內的一二線明星當中,有的與品牌建立代言關系,有的成為品牌的親密好友,夠格的明星統共這么幾個,被大品牌一瓜分,剩下來能與媒體合作的人選已經很少。現在國內的明星,也很少愿意自費去闖時裝周,所以總的來說,今年去時裝周的明星不如前一兩年這么多。當然,這樣一來,國外媒體刊登中國明星照片的時候,對錯名字的尷尬情況也會減少。
那么時裝周期間,買手們都在哪里呢?其實他們并沒有減少,只是聚集在那些對于國內來說有些小眾的品牌,而那些時裝秀倒是比較符合原本的樣子。作為這些品牌的代理商,JOYCE 和同集團的連卡佛往往會一場秀拿到十幾張前排邀請函,不過有時候,買手卻未必有空去看。他們更愿意秀后去展廳近距離看“resee”,畢竟下訂單要花真金白銀。買手到底需要多少人?連卡佛總裁 Andrew Keith 說,連卡佛在成都新開的 7600 平米店鋪配備了 85 名買手, 其中有 40%品牌在成都獨家銷售。想想去年在上海開幕的連卡佛旗艦店,面積 14000 平米,要多少買手,也能算出來。坦率說,這筆差旅開銷也不是小數目。
隨著國內買手店的興起,越來越多國內買手也奔赴四大時裝周,這次巴黎時裝周上,我也遇見了幾位。其中一位跟我說,原先時裝周之后,她還會在巴黎呆上十幾天,這次秀票申請得少了,主要去看展廳,時裝周結束就回國,爭取靠省下來的差旅費,把國內的零售價格再降一些。這種務實的態度,說明國內的時裝零售商也開始逐漸成熟,去時裝周不僅是為了面子,更是為了生意。
原文鏈接:http://www.bundpic.com/2014/03/544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