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以下簡稱S, Gijs Bakker簡稱G
S: Han Gallery 如何邀請你成為其設計總監?可以說說你們兩方互相認識合作的過程?
G:最早我被臺北故宮邀請主持一項企劃和工作坊,給我許多的機會認識臺灣的藝術家和家俱設計師們,也因為這樣認識了Han Gallery 的創辦人韓德昌先生,并激發了彼此共同的夢想成立了Han Gallery。
S:Bakker先生認為中國和荷蘭設計最大的不同在於?
G:在我看來中國和荷蘭其實有很多共通點,譬如我們都有很長的海岸線,還有很寬闊的沿海地區。
而荷蘭設計就是起源於沿海地帶,荷蘭人一直以來與海爭地,填海造地這樣對土地的需求和熱情,造就了荷蘭設計獨特的精神,帶有荷蘭特色的個人主義因此而起,進而轉化成荷蘭設計中的極端主義和概念設計。
S:您是從珠寶設計起家的,為何想要成立Droog design,Droog design 對您的意義為何?
G:當我在從事珠寶設計時,時常把設計用來反映我對社會的關心,但珠寶設計的范圍中社會關注這個議題往往被限縮。在80年代後期開始,荷蘭設計師開始思考如何在社會發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停止讓設計只是為了制造而制造。
而Droog Design 就是這樣一個能表達荷蘭設計概念的品牌和公司。
“Droog”其實是荷蘭文中 “dry乾燥“的意思,所以Droog design有簡化而又加以創造潤飾的概念在裡頭(simplification with embellishment.)。
S:Han Gallery 做到讓浩瀚的中華文化轉化成極簡當代家俱設計?
G:當我在臺灣經由許多Workshop和許多臺灣設計師交流,有些東西很自然的能激起我的靈感設計,譬如臺灣的竹子就非常具有特色,跟中囯的竹子又有不同之處,纖維較纖細了許多,於是Han Gallery設計出仿竹纖維的編竹鐵桌
,自然元素加上金屬極簡材質設計,就成了十分現代簡潔風格的桌子。
S:中國新一代的設計師如何能巧妙地運用自身的背景設計出有故事又不同于西方的現代時尚設計?
G:在我看來Issey Miyake 是把自身的背景文化運用得最好的設計師,他把傳統文化和歷史帶入現代性的詮釋,尤其是在Pleats Please的品牌上。我認為中國的設計師可以先從自然的環境中找尋靈感,因為在你生活環境的周邊舉手即是,再深入一些帶入歷史,人文甚至可以反應社會現象,其實在中國滿滿是設計的題材等著設計師去發掘和運用,重點是不斷的突破和極端的創新。
Summer Yeh,臺北人,越過烏拉山現存在歐洲名叫尼德蘭(荷蘭)的古老土地上,非常喜歡研究時尚,又或者-能擁有。現就讀于荷蘭時尚藝術學院,主修時尚品牌設計和時尚策略。如果可以,我想穿安特衛普設計師的作品一輩子,或者大大搜刮COMME des GARÇONS的作品,和Anna Wintour比鄰而座,一同看盡時尚的風騷精彩。希望能做你的時尚眼,只因為愛時尚,我們都一面倒的好。
個人網站:http://cargocollective.com/Agencyyeh/index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