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é Teunissen 荷蘭時尚人士,荷蘭著名報紙”De Volkskrant en Trouw”資深時尚記者,從1998年起José Teunissen 擔任烏特列支中央博物館(the Centraal Musuem in Utrecht)館長,舉辦過荷蘭現代主義 (Dutch Modernism), 時尚面料和日本制造(Fabric of Fashion and Made in Japan)等多項荷蘭時尚展覽。 Teunissen 也是多項荷蘭時尚活動的策辦人,曾舉辦集合多位時尚設計師,攝影師,插畫,平面設計來共同設計櫥窗展示在烏特列支的舊運河旁(Oude Gracht)。 Teunissen 涉獵甚廣,無論是電影制作,平面設計或攝影理論,為時尚作家出版過的時尚書籍有“Global fashion local fashion”。

José Teunissen荷蘭時尚媒體人,著名時尚作家和觀察家,烏特列支中央博物館策展人,兼任阿爾特茲藝術大學 (ArtEZ Institute of the Arts fashion master degree)時尚理論教授,為荷蘭時尚設計出版過多項論著或報導,是荷蘭時尚產業重要人士之一。這次DutchDFA(Dutch design fashion architecture)和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共同策辦的交流計劃FA-SH-ART!邀請之下,在上海有一場荷蘭時尚設計歷史的演講,并到北京和上海考察當地時尚產業。José特地撥了個時間給我,選在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館,訪位這位荷蘭時尚人士如何看待中國的時尚設計。(José Teunissen 以下簡稱J,記者簡稱S)


S:您這次為了FA-SH-ART!受訪到中國演講, 您已經參觀過新銳中國設計師的做品了嗎?可否請您分享一下對中國時尚設計的感想?
J:我受了DutchDFA之邀,到了上海為“荷蘭時尚設計”做了一個演講,并跟上海和北京的時尚業者有一些交流的活動,短短兩個星期的行程卻讓我沖擊很大。中國時尚設計師已非吳下阿蒙,甚至我已經看到一些設計師具有進軍國際時尚周的水平,他們的進步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非常跳躍式的。
S:您認為中國時尚設計最大的優勢在哪?如果跟荷蘭時尚設計師比較的話。
J:我不得不說中國設計師們對美學有非常獨特的理解,有別于歐洲的設計,這是非常好的一部分。我參觀過設計師Dooling消化的做品,她使用中國的元素,但卻不是刻板印像中的中國元素。她新一季的夾克靈感就來自于中國偏遠鄉村的大自然,設計出適合中國當地的氣候夾克,這些概念和顏色是荷蘭設計師是無法想到的,因為他們并不住在那里,也沒有這樣的文化經驗,所以這就會是中國設計師的優勢。
S:我訪問過棟梁概念店的負責人TASHA,她也曾受邀DutchDFA參觀阿姆斯特丹國際時尚周,和ArtEZ Institute of the Arts時尚藝術學院,她逛了一圈荷蘭的時尚產業之后,有感而發的認為中國時尚設計師也許可以走荷蘭的路。荷蘭時尚設計走了20年,透過設計師們不斷藉由他們的作品詮釋何謂荷蘭時尚設計,荷蘭政府也透過多方面提升時尚設計,例如:因特網的傳播,完整的時尚教育訓練體系,一年兩次的阿姆斯特丹時尚周等等,政府更提供資金上的援助扶持年輕設計師,時尚記者也藉由各種報導,表達他們認為荷蘭時尚應該有的樣貌;這也是中國現在應該做的,中國時尚設計也可以荷蘭時尚作為借鑒。
J:這也是我一直想說的,中國時尚設計和荷蘭時尚設計的發展歷史有非常相同之處。
荷蘭事實上是沒有時尚設計文化背景的國家;荷蘭時尚發展之初就沒有很好的聲譽,從二次大戰后,荷蘭設計師爭相仿制Coco Chanel 和Dior的時裝,此后荷蘭時尚設計就一直處于追歸巴黎時尚的狀態,直到90 年代我們開始意識到必須走自己的路,也開始找尋時尚設計的美學根源,荷蘭擁有深厚的建筑設計背景,以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為脈絡下,發展荷蘭的時尚設計,反而讓國際也開始了解到何謂荷蘭的時尚。相對而言,中國擁有的文化和歷史是遠遠悠長于歐洲,古老而悠久的手工藝和紡織技術,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這些都是時尚設計很好的資產。當然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現在我到了中國看到他們開始思考許多事情背后的文化傳承,這對中國而言是很重要的時刻,不但是年輕一代的設計師開始摸索,創造何謂中國時尚設計,但是定義中國時尚設計并不是設計師單獨的任務,而是整個時尚業的媒體記者也需要反應這樣的現象,一同幫助設計師們說故事。
2013年,荷蘭DutchDFA和中國時尚設計的交流計劃也是期望幫助中國設計師們,找出中國時尚設計的道路,我們很期待年輕設計師們的發展,中國時尚設計是否有一天也可以像日本設計在80年代,和安特衛普在90年代不約而同的以極端顛覆的前衛風格” New Luxury” 來挑戰當時時尚工業被奢侈品牌壟斷的狀態?
S:我很認同這樣的設計理念,有時候訪問一個中國設計師,他們大多生長在中國而留學歐美,不過他們并不希望被貼上中國設計師的標簽,總會特別強調自己是受過歐美訓練的,但如果詢問他們設計的靈感來源,倒多是來自中國的人文自然或者手工藝,這點對歐洲人來說很難不把他們和中國設計聯想在一起的。
J:這點我倒是可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荷蘭最負盛名的Viktor & Rolf 也非常討厭外界認為他們是荷蘭設計師或者荷蘭的品牌。
S:您認為現在的中國時尚設計背后有什么哲學概念或者美學背景嗎?目前中國設計師們大多對什么是中國時尚設計完全沒有共識。
J:設計師們通常不會去探究當地時尚設計的概念或者美學背景,他們只作感興趣的事,這是我們-時尚記者們的工作,觀察和研究何謂時尚設計。荷蘭時尚也是這樣被形塑起來的,當記者開始報導和定義何謂荷蘭時尚。
S:有任何設計師您認為他們已經開始定義中國時尚設計了嗎?
J:有啊,“上下”就讓我非常的“驚艷”。他們的設計背后有很多故事和理念,從復興中國手工藝為出發點但是又具有非常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是一個擁有深厚美學文化的品牌。
S:我最近研究到中國的美學基礎源自于書法,不知道可否用在中國的時尚設計中。
J:中國的書法藝術的確是很有意思的方向來探討傳統美學,它代表了文化傳承和美學修養。
“上下”的專員告訴我,“上下”的Logo設計理念是因為想表達“承上啟下”之意,Logo本身就是一個很明確的識別性,這種象形文字的概念logo是歐洲設計師無法做到的部分,相當具有邏輯概念的象征符號,上下還有一點很有識別性,就是它的設計風格非常的“Clean”卻能表達中國美學的底藴,并把很大一部分的力氣放在手工藝;由于“上下”我最近還研究中國書法藝術了好一陣子!
S:中國新一代的設計師以簡約的設計風格和精湛的工藝來取代中國傳統設計的象征性元素(例如:龍,鳳,牡丹花等),想打造一種國際化的“New China”形象,你認為這樣的設計元素是否能吸引歐洲的消費者呢?
J: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一般來說手工藝(Craftsmanship)的技術對時尚設計會越來越重要,中國所帶來的設計和日本的設計,對歐洲人來說有它相似之處;就如荷蘭時尚設計給人的印象和北歐的設計也很相似。尤其是中國和日本的美學給歐洲人一種極特殊的感覺,這種感覺尤其是在傳統的面料和紡織技術特別明顯。
至于,國際化的“New China”的形象,由于中國的學校系統我認為相當開放和包容的,而我們正處于一個非常國際化的世界,所以種種因素之下我對中國時尚設計的未來非常樂觀,也期許他們的設計會帶來一種獨特的識別性,這也許能帶動時尚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
Summer Yeh,臺北人,越過烏拉山現存在歐洲名叫尼德蘭(荷蘭)的古老土地上,非常喜歡研究時尚,又或者-能擁有。現就讀于荷蘭時尚藝術學院阿爾特茲藝術大學“ArtEZ Institute of the Arts”碩士班,主修時尚品牌設計和時尚策略。如果可以,我想穿安特衛普設計師的作品一輩子,或者大大搜刮COMME des GARÇONS的作品,和Anna Wintour比鄰而座,一同看盡時尚的風騷精彩。希望能做你的時尚眼,只因為愛時尚,我們都一面倒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