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的經濟形勢不好,卻未能影響奢侈品銷售增長。貝恩咨詢預測全球奢侈品銷售額今年將增長 6-7%,達到 2000 億歐元。其中,中國起到了引擎作用,18%-22% 的年增長率讓中國成為一個 150 到 160 億歐元規模的奢侈品市場。增長來自兩方面,一是老消費者的重復購買,一是吸引新消費者。前者需要深耕細作,客戶關系管理,VIP 活動一場接一場地做。對于后者,“西部大開發”是關鍵。為此奢侈品牌需要快速拓店,一線城市趨于飽和,就向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進發。
店怎么都要等房子造好了才能開,還要看商場的地段是否好,開發商是否專業。雖然中國各地的商業地產大量上市,奢侈品牌卻發現能開店的地方真不多。于是各品牌就在生意最火爆的幾個商場火拼,比如北京的新光天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里面品牌店鋪位置的乾坤大挪移真叫人眼花繚亂。閉著眼睛也能做生意的地方,商家自然擠破頭也要插一腳。
然而,中國消費者認識的品牌畢竟有限,各品牌的業績可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知名大牌生意非常好,據說新光天地一樓店鋪一個月保底門檻就要 800 萬元。另一方面,不為消費者所熟知的品牌生意就一塌糊涂,弄不好一天不開張都有可能。
好品牌不愁好地段,甚至還能慢慢悠悠地干。愛馬仕的上海淮海東路旗艦店至今仍在做老建筑的內部加固工作,裝修不知何時開始,而愛馬仕皮具展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想當年,別家品牌聽說愛馬仕來此扎寨,也蜂擁而至,紛紛趕在世博會期間開業。愛馬仕卻一點不著急,還利用其中一幢樓開旗艦店。
LVMH 也不愁地方,上海仙霞路遵義路口的 L''Avenue 已經顯出崢嶸。這個與澳門賭王何鴻合作的物業將匯聚世界最大奢侈品集團的所有品牌,直接面向大虹橋地區。
當然,中國消費者也會成熟起來,屆時會渴望更多“小眾”品牌。多品牌店和國外百貨店的陸續進入將填補這一空間。巴黎老佛爺百貨的北京分店、日本高島屋的上海分店都將于明年開業。香港 JOYCE 于去年在北京國貿三期開出第二家店鋪,今年又將在上海和北京各開一間 mi ni JOYCE。此外,上海和北京這兩年也冒出不少小型精品買手店,店主跑去各大時裝周看秀買貨,Rick Owens、Damir Doma 等前衛設計師的產品線甚至在這些小店里更全。
中國太大,中國的零售市場也太大,實體店的開拓速度根本無法滿足井噴的需求。也許網購是一個解決方案,覆蓋所有地區,滿足各種消費者。
最近這段時間,家電領域的網購讓利大戰如火如荼,真希望這場火能燒到奢侈品網購領域,讓消費者買到與國外一樣便宜劃算的設計師時裝。這或許只是一廂情愿。一方面,貨源掌握在品牌以及少數幾家國外代理商手里,另一方面,奢侈品消費者對價格不會太敏感,也未必希望在賣大家電的網店順便買個大牌手袋。有一種說法:不是賣奢侈品的網站就叫奢侈品網購,奢侈品網購像實體店一樣講環境講服務,拼價錢不是上策。
品牌網店在謹慎中前行,2010 年底,Armani 開啟了這一序幕,此后意大利 Yoox 集團帶來了 Bally、Dolce & Gabbana、Marni 等,最新要開是 Alexander Wang。Burberry 的官方網店雖遠在英國,也能按照中國售價網購。Coach 網店在淘寶商城試水一個月,相信未來也會推出自家官網店。Bottega Veneta 的官網店也在籌劃中。然而大牌官網店的最大作用是品牌形象展示,所以,官網上貨品主要以形象款為主,折扣力度也不大,忽略掉了許多國內消費者的實際購買需求。
這就要靠類似精品百貨式的網店來滿足了,而精品百貨不僅各有各的定位,也根據國內市場進行了調整。連卡佛的網購直接與北京的店鋪結合,算是實體店的完整復制。Yoox 的 The Corner 則變化不小,在國外走小眾設計師品牌路線,進入國內后往大眾方向靠,有 Maison Martin Margiela、Undercover 等前衛品牌,更離不開 ZZegna、Dsquared2、Sergio Rossi 等品牌的加入。
對于全國范圍的消費者來說,這些品牌還是小眾的。因此,創立三年的美西時尚首先選擇大牌經典款產品進行銷售。訂單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包括西藏。事實上,云貴川等地有許多潛在奢侈品消費者,他們出行并不方便,所以網購需求頗大。
經過幾年積累,美西不再滿足于現狀。按照創始人王昊的想法,引進一些優質的國外二線品牌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貨品有設計感,價錢也更合適。目前 Just Cavalli 已經在美西銷售,之后還會有MCM等品牌加入。可見,奢侈品網購的方向聚焦在品牌爭奪上。尚品網已拿下M Missoni 的網上獨家經銷權,今年秋冬還將引進 Michael Kors 等紐約設計師品牌。這些拿到巨額風投的中國電商是否能改變國內奢侈品市場的渠道格局?這在未來一兩年內就將見分曉。
原文鏈接
更多時尚資訊 盡在觀潮時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