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腕表歷史掠影:厚積薄發
“厚積薄發”一詞完美地詮釋了獨特的東方智慧,它源自蘇軾的《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先賢常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徐徐圖之”,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懷著一顆平常心,然后一點點地去做事情,方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也是“厚積薄發”的意思。
由這個詞想起今年4月,一部挺火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不同于美國大片的勁爆,它很“平靜”,電影由“婚外情”、“代孕”等眾多話題交織,但聰明的導演并沒有讓它們碰撞,而是讓話題支撐話題。這讓看慣勁爆場面、離奇劇情的觀眾們耳目一新,也讓這部片有了“厚積薄發”的大家風范。
當然我們不是為了談片子,就在4月,電影的男主角吳秀波被伯爵表請來西安做活動。應邀前往,除了正紅的男主角外,我更關注的是伯爵的表款�;顒訋砹瞬簧偌炎鳎渲杏胁魧槲靼泊蛟斓腜iaget Polo Tourbillon Relatif表款,還有其他一系列的產品,但吸引我的還是伯爵的超薄系列腕表。
伯爵在超薄腕表制作領域可謂頗有建樹,這與其百年制表歷史休戚相關。100多年前,在大雪皚皚的冬季,當瑞士侏羅山區La Cote-aux-Fées小村的人們畏縮在自家火爐旁閑談時,19歲的Georges-Edouard Piaget卻在自家的農莊里全神貫注地研究鐘表制造技術,就是這個毛頭小伙子為伯爵的百年輝煌奠定了基礎。1911年Timothée Piaget接管伯爵,勵精圖治后,伯爵的質量得到了業界的認可,諸如歐米茄、卡地亞等品牌也開始采用伯爵機芯。奢華與精準,漸漸成為了伯爵的品牌標志。
如果伯爵慣性地發展下去,那么到現在,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土豪”,而歷史的前進總需要一兩個人物的推動,隨后伯爵家族Gérald與Valentin的出現,讓伯爵在超薄制表領域獨領風騷。
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無論是懷表還是腕表都十分“厚重”,而Gérald與Valentin則標新立異地著力于將機芯的尺寸變小,以及采用更加新穎的造型來展示腕表的美感。戒環表、金幣表、超薄腕表等作品相繼問世。機芯和腕表的超薄化進階之路,讓伯爵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也開啟了一場制表業的革命 。
提起復雜腕表,我們常常把 “陀飛輪”、“萬年歷”、“計時碼表”等表款掛在嘴邊,其實超薄腕表算是最低調的“復雜腕表”了。單從外表看,超薄腕表其貌不揚,惟有從側面才能了解它的獨特之處:厚度比普通腕表薄了很多。這在一般人看來沒什么大不了,但對機械表構造有所了解的人知道,其技術含量最高的地方就是超薄機芯。機械表機芯由“原動系統”、“傳動系統”等幾大系統和幾十甚至上百個零件組成,要將這么多的零件組合在一起盡量超薄化,還要保證正常運轉,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一般來說,手動上弦的機芯厚度在3毫米以內叫作超薄機芯,而超薄自動機芯的厚度則在5毫米以內。
1958年,伯爵推出了歷史性的產品,成功地研制出了厚度僅有2.3毫米的12P機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薄的自動上鏈機芯。將成百上千的機芯零件加工得薄如蟬翼,并完美地嚙合在一起正常運轉,沒有長年累月的技術儲備是絕對達不到的,用“厚積薄發”一詞來形容超薄腕表的制作實在貼切不過了。
伯爵的西安活動中,我有幸與伯爵中國行政總裁慕容韜先生交流,期間我問到中國市場就像一塊大蛋糕,很多品牌都在激烈地爭搶一杯羹,伯爵有什么優勢?他微笑地回答:“我們上百年來追求的是品質和創意。一直堅持這個原則,靜下心來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去考慮競爭對手在做什么�!弊屑毾胂�,做好一件事,真是需要厚積薄發,徐徐圖之。
其實超薄腕表并不是伯爵的“專利”,早在百年前,積家就推出了厚度僅為1.38毫米的機芯,并搭載經過特殊設計的表殼,整體厚度只有4.05毫米。雖然采用手動上鏈,但1.38毫米的厚度足以讓積家名垂青史,要知道一元錢硬幣的厚度也在2毫米左右。
表面上看超薄表對制表師的加工技藝要求高,好像是件技術活,實質上它牽扯到一個國家的金屬冶煉、工業加工等多項技術,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工業體系的整體展現。因為機芯不但需要縝密的組合計算,還需要零部件具有相當的強度和精密加工,稍有差池就會影響正常運轉。
相比起來,國內的機械表呢?之前有個朋友經常抱怨他的國產機械表偷停,待把表打開來發現有兩個齒輪嚙合得不好,稍有外力震動就會影響機芯運轉。這款腕表還是國內比較知名的品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國產品牌越來越懂得市場運作,但要得到消費者的真正認可,還得靠令人信服的質量。在機械制造這條路上,我們還要好好地補補課。
積家超薄表款的發展史還蘊藏著巨匠偉人一段惺惺相惜的佳話。在20世紀初,積家由雅克-大衛·勒考特(Jacques-David LeCoultre)(1875-1948年)掌舵領航,在他的領導下,積家成功地登上了國際舞臺。而其力主開發的產品之一,就是在當時不被看好的超薄表款。當時工業家埃德蒙·耶格(Edmond Jaeger)向瑞士制表商提出打造全球最纖薄機芯的要求,被大多數廠商否決。勒考特卻慧眼識珠,預見腕表的輕薄化日后必定風靡。勒考特和耶格于1903年首次見面,二人一拍即合。勒考特促使積家開始研發超薄機芯。1907年,積家表廠推出17法分的Lepine 145型機芯,其1.38毫米的厚度打破了當時的記錄,成為當時最薄的機械裝置,意義重大。甚至毫不夸張地說,時至今日,這枚機芯仍是同類別中最纖薄的。
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就在于不斷的競爭與發展,正是各大品牌的不斷“攀比”,才使得瑞士的鐘表業百年來傲視世界。1946年制表巨頭愛彼推出了一款厚度僅有1.64毫米的超薄手動上鏈機芯,且隨后又在這款機芯的基礎上,于1953年推出了Cal.2003鏤空超薄機芯。超薄機芯原本十分精細,還要在其上再度鏤空加工,實屬不易。因為夾板的材質達不到冶煉要求,就承受不了機芯運轉的強度,而加工工藝不過關的話又會造成夾板和其他零部件的損壞。
其實做到“厚積薄發”的不僅僅是機械表,老牌的瑞表廠商對石英表超薄化的興趣也十分濃厚。1976 伯爵7P機芯問世,為當時最細小的石英機芯,10年后EAT推出了Elegance Calibre 210,其機芯的厚度甚至不足1毫米,令人咂舌。
進入新世紀,制表廠商在腕表輕薄化的道路上不斷努力,還將新的材質用于超薄腕表的制作。雷達表就在2011年推出了由精密高科技陶瓷打造的True Thinline系列腕表,腕表部件全部經過重新設計,整個表殼最薄僅4.9毫米。如今雷達、精工也推出了厚度在1毫米左右的石英機芯。
當然,石英表做薄要比機械表做薄容易,而且從收藏和升值的角度,機械的超薄表款具有天生的優勢,肯定比石英超薄腕表的潛力大一些(采用貴金屬打造的石英超薄表款除外),超薄石英表時下多被當作時尚配飾來定位。
不管怎么說,超薄腕表絕對是高級制表技術的標桿,它衡量了一個品牌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加工和制造實力。我始終記得和慕容韜先生的那次聊天,“我們一直堅持這個原則,靜下心來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去考慮競爭對手在做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老祖宗恪守的“厚積而薄發”的精髓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